当前位置:首页 > 名师工作室

中学生需要鲁迅


作者:黄艳    发稿人:刘晨     发布时间:2015-05-21 17:31:14    点击数:13140  

Kwdbeplay.lol
一、鲁迅、金庸与中学语文教材Kwdbeplay.lol
        2009年,人教社语文教材中鲁迅作品数量减少。编者表示是由于实施课改,整个课程结构改变了,总课量少了,课文总篇数也相应要减少。就是说,鲁迅篇目在必修课中的减少,是由于课程结构变化与整个课时减少决定的。鲁迅的地位不会被削弱,更不会被剔除出语文教材,但此事还是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与此同时,金庸的《天龙八部(节选)》入选高中语文读本。两相对照,似乎感到了教材编写者的某种取向,至少是一种小心翼翼的投石问路,十分微妙。Kwdbeplay.lol
        在我看来,语文读本选入金庸作品是要刻意地表达一种态度,那就是对流行文学的接纳,乃至对各种题材、体裁、风格流派兼收并蓄的包容态度。同样,试着减少鲁迅作品也是一种表态。鲁迅背后有太多的争论,争论的各方都有自己的政治立场,以至于鲁迅被政治化、被意识形态化,有些人看见鲁迅就不喜欢。可能是由于语文教材过去很长时间被指政治因素过多、意识形态因素过多,脸板得太正,太严肃,所以想改变自己的形象吧,金庸作品入选大概就是抛给大众的一个媚眼。而鲁迅作品借着新课标的碴口被减少,看似理由充分,其实也是大有深意的。Kwdbeplay.lol
这已经不是鲁迅和金庸的事情。而是语文教材在经典与流行面前应该持什么立场、做什么取舍的问题。其中的关键不是怎样对待经典,而是怎样看待流行。Kwdbeplay.lol
        以金庸为代表的流行文学作品入选语文教材或读本我认为是一件缺乏必要性又缺乏严肃性的事情。Kwdbeplay.lol
        金庸的读者保守的估计也该数以亿计了。在网络游戏风靡以前,老师和家长们主要需要堤防的是孩子沉迷于武侠小说。金庸的影响力可见一斑。对于这样的作品,还有必要通过教材来推荐吗?不仅金庸作品,现在校园流行的各种言情、玄幻、悬疑、推理、恐怖题材的通俗作品数量上成规模,写法上成套路,本来就有“野火烧不尽”的强劲生命力,还用得着移入花盆、摆上窗台倍加呵护吗?Kwdbeplay.lol
        其实,对于教材来讲,流行作品需要的从来都不是包容而是审慎。从其影响力来讲流行作品有铺天盖地、裹挟一切的能量,虽然昙花一现,却是红极一时。根本无须谁去包容反而是能否顶得住的问题。从其质量来讲又是泥沙俱下、参差不齐。之所以流行,往往与阅读难度低有关。并不能因为读者多就证明艺术水准高。金庸作品的艺术价值到目前为止也还是见仁见智争论不休的。越是风靡一时的作品,越要谨慎的评价他的艺术价值,最公允的评论家可能就是时间。语文教材对待流行作品宁可保守观望,不可盲目从众。让金庸作品入选语文读本,至少操之过急。Kwdbeplay.lol
        语文教材必须是经典荟萃的。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在小学和初中语文课上,工具性应该是第一位的。首先应该让学生完成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事实上,一个初中毕业生在日常的交际中,无论口头还是书面,一般不成问题。到高中以后,语文课应该有一个重要的人文转向,也就是从听说读写这些基础能力的培养为重点转向以人文素养的培养为重点。语文课的思想性、情感性应该受到重视。在思想性与艺术性上应该受到最严格的把关。语文课不是政治课,但是在语文课上应该有责任意识、家国情怀;语文课不是艺术课,但是语文课上应该有审美体验,情感生长;语文课不是心理课,但是语文课上应该引导学生认识自我、认识社会、认识他人;剥离了精神内核的语文课必然是一副实用主义的可憎面目。而对人文素养的培养,最好的依托就是教材选文。可以说,语文教材是学生一生中最重要最基础的读物。应该为学生奠定一生的精神底色,是成年人为下一代制作的最重要的精神食粮。给学生读什么、思考什么,实在是一个太重要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最有发言权的肯定不是学生。孩子小的时候几乎无一例外的喜欢“垃圾食品”,那种口感,那种味道总是让孩子流连忘返;可是,明智的家长总是千方百计地让孩子多吃蔬菜、牛奶。运用到教材的选用上,这个现象依然可以说明问题。也不能盲从大众的意见。尽管大众与草根是近义词,尽管“草根”一词如此时髦,如此强势。Kwdbeplay.lol
        如果没有课堂的推动,诗经楚辞、唐诗宋词、韩愈苏轼、莎士比亚、爱因斯坦、牛顿霍金早就消失在历史的烟尘中。论搞笑,哈姆雷特比不上赵本山小沈阳。论流行,贝多芬比不上刘德华、周杰伦。论阅读轻松,《悲惨世界》《复活》比不上金庸、琼瑶、郭敬明。没有教材的平台,鲁迅也会渐渐称为一个脱离了日常话语背景的陌生作家。渐渐淡出一代一代中国人的视野。所以,语文教材不必在意金庸作品或者周杰伦歌词入选教材后的叫好声。人群的声音音量固然大,却未必是理性的声音。Kwdbeplay.lol
二、鲁迅在中学语文教育中应该占有特殊地位Kwdbeplay.lol
        也许到目前为止,鲁迅先生的特殊地位并没有被实质性削弱,只是做了试探性的调整。但是,我们也应该注意到,社会上诋毁鲁迅、歪曲鲁迅、妖魔化鲁迅的言论总是间歇性发作,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冒出来。关于鲁迅不应该入选中小学课本的说法也言之凿凿。主要的言论是以下几个方面:思想过时不适合当代、面目严峻不适合学生,语言晦涩不适合教学等等。这些言论总让人有些隐忧。Kwdbeplay.lol
        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我认为鲁迅先生不仅在当前,而且在以后相当长的时期内,都应该占有特别的重要的地位。Kwdbeplay.lol
        当今学校打造特色教育,所以感恩教育、赏识教育、个性教育诸如此类名词迭出,本来都是教育的题中之意,却也翻出不少花样。但是最重要的、也是我们的教育精神中最缺失的国民教育,却没有引起注意。国民素质是支撑一个国家崛起的最重要的力量,国民素质的培养、国民性格的塑造最有效的途径当然是学校。但是学校教育对国民教育有意无意的忽略了。鲁迅先生至少完成了对传统国民性的批判。在他之前,没有人能够如此深入全面地关注自己族群的政治意识、价值观念、行为标准,更没有人进行过如此深刻、全面的剖析与表现。是鲁迅先生让我们第一次面对自己的群体,审视我们自己如何面对强者、如何面对弱者、如何面对别人的苦难、如何面对族群的命运。这种深刻剖析是反省的前提,是改变的前提,是重建的前提。还没有第二个作家在国民性的表现上达到鲁迅先生的高度。对照当今的国民性,与鲁迅先生那个时代的国民性是否有了大的改善呢?答案毋庸赘言。国民性的改善现在看还是一个长期的需要持续进行的课题。如果我们不想刻意掩盖自己头上的“癞疮疤”,就应该认真的读一读鲁迅。人有所为,是因为自己要追求自己的高度,有所不为,是因为自己不肯丑陋。阅读文学作品,就是在崇高的人性与猥琐的劣根之间不断寻找自我、定位自我、塑造自我。鲁迅作品是我们中国人最好的一面镜子。我们只有一个鲁迅。全世界也没有第二个国家会为我们培养出一个鲁迅。哪怕他们得过n个诺贝尔奖,却不可能有鲁迅先生对我们自己国家和民族那种深沉的爱与悲悯。如果我们不读鲁迅,不知道敬仰自己民族的英雄,实在是可悲。Kwdbeplay.lol
        鲁迅先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批判也超出了前人高度。对“仁义”,对“二十四孝”“节烈”的批判发人深省。我们不是记住鲁迅先生给出的结论,而是要学习他分析和批判的思路。在当今心灵鸡汤热气腾腾、小资情调烛光闪闪、人生感悟语重心长的文坛包围下,语文课本应该开辟出一片冷静的空间,让我们的青年学生直面人生的真相,直面灵魂的真相。学会怀疑,学会批判,学会理性地对待异见。Kwdbeplay.lol
著名学者资中筠在《 20世纪的美国》一书中援引美国思想史学者霍夫斯塔德的话:美国公众每隔一段时间,就要掀起全国性的自我反思浪潮,这种批判形成一种拉力,使美国不至于滑向纯粹的弱肉强食的森林。一个民族在反思中不断自我修正、自我调节,因改进不断而避免了彻底的动荡与革命。这是否应该成为我们的文化自觉?鲁迅先生为我们开了国民反思文化反思的先例,我们应该珍视鲁迅的存在,通过鲁迅先生把这种文化反思的精神发扬下去。Kwdbeplay.lol
三、我们应该给学生一个什么样的鲁迅Kwdbeplay.lol
        鲁迅经历复杂,身份复杂,思想复杂,性格复杂,创作复杂。这本来就是一个大作家应该有的面貌。学生可以认识作品中的鲁迅,生活中的鲁迅,然后构建自己心目中的鲁迅。我认为认识鲁迅应该遵循由远及近,由大到小,有主要到次要的过程。鲁迅先生之所以成为鲁迅,首先是因为他是一个伟大的作家,因为《呐喊》《彷徨》《野草》,因为一卷一卷匕首投枪一般的杂文。这些作品标注了鲁迅的思想高度,也是让鲁迅的身影可以在历史深处巍然耸立的根本原因。这也是我们应该了解的鲁迅的第一印象。有些所谓的正解鲁迅大讲鲁迅与许广平,大讲鲁迅如何讨欠薪,如何世故,如何小心眼爱骂人,固然可以证明学者研究鲁迅之深入,却不适合初学鲁迅的学生。无论多么伟大的人,都经不住解构。当我们把所有的思想高峰都推倒的时候,我们收获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快感呢?Kwdbeplay.lol
四、如何把鲁迅更好地传递下去Kwdbeplay.lol
        鲁迅作品在中学课堂上没有得到很好地阐释,这是当前语文教学中的一个现实。最大的障碍是中学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学术视野。我曾经听过一次《阿Q正传》的公开课,经过一堂课的分析,学生认为“精神胜利法”是一种很好的人生态度,不理解鲁迅先生为什么批判精神胜利法。原因就在于教师在引导点拨中忽略了阿Q在现实中的悲惨境遇。语文教师的教学参考书所给的参考材料往往滞后于鲁迅研究的最新成果。鲁迅研究的专家学者又很少有机会到中学去。所以,我们期待一方面语文教师有机会可以旁听鲁迅的研讨会,一方面,鲁迅研究的学者们可以到中小学指导一下教师。毕竟,目前,鲁迅最大的读者群在中小学。第一任传播者是中小学教师。Kwdbeplay.lol
 Kwdbeplay.lol


发表评论 共有 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河南省beplay.lol 版权所有     beplay.lol 网络中心主办
电话:86-372-3392009   传真:86-372-3275228
地址:中国.河南安阳市文明大道327号    电子邮箱:bangongshi@ayyz.cn
豫ICP备05010909号-1